《大众日报》 (2017年7月12日10版 思想纵横)
□胡金焱
2017年4月,山东省启动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山东省下一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就是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在新旧动能转换发展过程中,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找准经济发展的新着力点和实施路径,为“新四化”建设注入新动力,是有效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
助力农业现代化,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201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山东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在农业总体规模、现代化水平、外向型程度等方面均占据优势地位,在促进“新六产”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6年,山东省农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均位于全国首位,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4700.7万吨,占全国的7.6%;山东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农业外向型程度较高,2016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超过1000亿元,出口额占全国的近1/5,连续18年出口总量保持全国第一。与此同时,全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业态,不断发展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电商等新产业,试点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新模式,在农业“新六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015年以来,山东连续两年成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省,累计获得中央试点资金2亿元。截至2016年底,全省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7.3万家,比2011年增加47%,规模以上龙头企业9400多家,比2011年增加1280家;全省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镇6400多家,其中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46个、省级307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总共57个,各类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项目200多个。
但是,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和挑战。如品牌农业发展不足,差异化和特色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较重,土地质量下降,环境压力增大;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较少,农产品生产的有效供给不足,与实际需求、市场供需不匹配等问题。
因此,推动山东农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需要进一步挖掘创新驱动的发展潜力,以创新发展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势新动能。首先,继续推进农业“新六产”,为新旧动能转换探索新的模式。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延伸农业发展链条和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收益。其次,加大对品牌农业支持力度,为新旧动能转换增加新途径。要努力发挥山东农业品牌优势,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监管,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区域特征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品和知名品牌,提升农业竞争优势。最后,深入强化科技农业,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新的动力。继续开展农业科技工程,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利用新技术、新科技实现科技农业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保障措施,打造高效生态农业。
推动新型工业化,壮大现代工业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我国立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全局,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目前,山东省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发达,拥有品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尤其是在智能制造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项目立项方面,工信部启动了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在国家确认的109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中,山东省有15家企业的项目名列其中,位居全国前列;自2011年实施国家智能制造专项以来,山东省共有26个智能制造项目获得立项,共获得国家财政资金5亿元。机器人制造方面,根据OFwee行业研究中心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9月,山东省机器人企业298家,名列全国第五。装备制造技术方面,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4家,创新平台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但是,也应当清醒认识到,山东省的工业结构依然偏重,重工业、传统产业占比偏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科研水平仍有待提高,研发投入水平总体较低。因此,要大力推动山东省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激发自主创新活力,提高国际竞争水平,拓宽市场发展空间。在存量上,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对传统行业实施技术改造,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老树发新枝”。在增量上,通过创新驱动战略,在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上实现突破,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具体来看,可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发挥龙头企业领军作用,实现行业示范效应。要发挥智能制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帮扶作用,开展智能制造“1+N”带动提升模式。将龙头企业先进的生产模式向全省推广和宣传,带动新一代高新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智能装备、运营管理等领域深度应用,培养创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能车间或智能工厂。二是创建高新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率。以山东省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项目申报、成果转化、专利申请、质押融资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和专业指导,实现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方面资源优势的有机整合。三是加大对新兴产业财政扶持力度,提高技术创新动力。设立专项财政扶持基金或奖励基金,鼓励企业通过参与科技竞技比赛、专利申请等方式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实现产业信息化,挖掘信息发展新动能
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化产业是连接智能制造和智能产品的桥梁,而互联网+、人工智能(AI)+、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动力。目前,山东省部分企业在大数据、云计算领域排名中位于全国前列,如山东省浪潮集团。根据《互联网周刊》公布的云计算市场排名来看,除了阿里云和华为分别在公有云市场和私有云市场排名第一外,在政务云市场中,山东省浪潮集团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并且浪潮服务器连续七年在基础设备市场中保持出货量首位,已成为我国云计算领域的领跑者之一。但是,总体来看,山东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总体不高,较部分发达省份仍有较大差距。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评价报告(2016)》测算,山东省全国排名第7位,位列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之后;在人工智能方面,根据乌镇智库公布的全国人工智能企业数、专利申请数和融资额排名,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5省市三项全部进入前10名,而山东人工智能企业数和融资额且排名靠后,专利申请数则排在10名以外,折射出山东省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处在相对落后的水平。
因此,山东省更需要抓住新一轮信息化革命浪潮机遇,继续发挥先进产业引领作用,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新型工业化等不同产业之间的有效结合,为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是整合产业资源,发挥跨界融合优势,在新旧动能转换上聚合力。积极建立工业信息化技术联盟、大数据应用研究协会、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等各行业组织,整合优化现有资源与技术力量配置,增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互动,推动工业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二是增强信息化技术应用力度,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在新旧动能转换上通脉络。可充分发挥山东省优势企业的品牌效应,如依托浪潮集团在云计算领域的领先地位,通过定期召开具有国际水准的科技交流大会,促进行业内的对话合作,扩大信息化技术应用领域,打通在物流、仓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链的使用脉络,促进新旧动能快速转换。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释放城镇化发展新动能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目标,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平台和载体。新型城镇化集扩内需、聚产业、促创新于一体,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提供空间,是新旧动能转化的必由之路。
山东是较早提出新型城镇化理念的省份之一,但是目前山东城镇化水平仍落后于粤、苏、浙等发达省份。2016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而广东为69%,江苏和浙江均为67%。因此,推进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一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基础,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要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建设智能化、数字化、生态化的“智慧城镇”。加快实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共享经济,通过变革城镇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城市生活服务管理系统,提升环境质量和政府服务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二是全面推进“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城镇化发展新形态。要积极完善城市群功能与空间联系,优化区域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合理确定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明确城市群内各节点城市的功能定位,发挥核心城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提高重点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促进城市集约化发展。创新“飞地经济”合作机制,打破城市行政区划界定,加强城市群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带动城镇化新形态的形成。三是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引导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以进一步放开户籍制度约束为契机,鼓励加快各地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改革;要逐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土地使用上着力在城市用地制度和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上下功夫;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变“城乡二元化”格局。四是加快推进智库人才培养战略,扩大新型城镇化人力资本。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与科研院校合作,培育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队伍,巩固和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人力资本,并在住房、医疗、就业等方面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有利的政策保障。
最后,要建立与“新四化”战略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为新旧动能转换注入金融活水。金融服务体系要适应山东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通过制度创新、业务创新、模式创新,建立与“新四化”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结构;以普惠金融为导线,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鼓励小额贷款公司、P2P平台、融资担保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对传统金融的互补作用;建立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继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金融风险管控,为新旧动能转换和山东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系山东大学副校长、“山东区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参加本文写作的有张强、郭峰、孙健)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70712/Articel10002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