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科研成果
【大众日报】胡金焱:从需求侧改革到供给侧改革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25日 08:20   作者:建文   点击:[ ]

《大众日报》 (2016年8月10日11版 思想纵横)


从需求侧改革到供给侧改革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走向


我们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新的转型期、节点期,从需求侧改革到供给侧改革,即由“为发展而增长”取代“为增长而增长”。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出两大变化特征。一是全球经济在波动中走暖。2008年发生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几乎所有的研究机构都没有预测到,使全球经济在毫无准备中陷入了严重困境;2009年是全球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2010年在全球救市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出现了短暂的复苏;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自2011年之后再次进入低谷。自2013年以后,特别是2014年以来,全球经济出现了在波动中复苏的态势,尤其美国经济的复苏更具代表性。二是中国经济持续性下行。2003年至2007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增长周期,可以说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经济是过“热”的。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可以看出,2007年底“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2008年4月“既要防经济过热,又要防经济下滑”,7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再到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表明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冲击和挑战。2008年,为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国务院提出了4万亿财政投入和十大扩内需政策,在极短时间内阻止了中国经济的下滑,保证了中国经济短时间内企稳回升,成为全球当时唯一短期走出危机的经济体,呈现出“一枝独秀”的特点。然而到了2011年之后,在这一轮由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下滑过程中,中国经济掉头向下,甚至在2013年全球经济出现复苏后,仍然往下走,呈现了持续性下行的阶段特点。

中国经济下滑不能从表面上理解,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认为,可以把中国经济的下行称为“积极有为”的下行。究其原因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从经济社会现实看,大量的问题都不比“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小,对外面临出口需求不足,对内面临经济结构调整、行业产能过剩、生态环境恶化、宏观债务水平上升、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等问题,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决定了经济增长速度必须换挡。另一方面,从根本意义上讲,中国经济必须走出为增长而增长的阶段,走向为发展而增长的新阶段。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走了一条为追求GDP增长的“发展”之路,即立足于“投资+消费+出口”需求管理的“需求侧改革”,在追求GDP的大背景下,“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这样一个为增长而增长,由一个个短期增长组成所谓的“发展”过程,也使我们承受了“发展”的代价。这种依靠低端的、破坏性的、污染性的和廉价劳动力等要素支撑增长的道路不能持续下去,必须终结。

我们现在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要在这个阶段把速度降下来,把结构调整好,把消极因素消灭掉,这是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经过的。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增速从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不仅正常,而且必须。

我们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新的转型期、节点期,从需求侧改革到供给侧改革,即由“为发展而增长”取代“为增长而增长”。用新的发展方式来取代过去尽管正确但不可维系的增长模式,需要通过以下三方面完成,一是经济结构优化,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二是发展方式转变,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三是发展动力转换,从依靠投资拉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战略性产业,通过新的供给的要素来拉动经济新的增长,支撑未来中国发展。

现在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因为信息化产业发展波澜壮阔、十分迅速,只要搭上这个快车,利用好“互联网+”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就能够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就能够推进中国产业走到全世界的最前列。但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对中国当下来讲,就是要形成全民的意志和全社会的共识进行。因此,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要占领未来产业的制高点,培养为未来产业接招的人才,形成新鲜的产业,就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技术进步,就需要营造全民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从而使一部分人从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发展的支撑力量。

为了配合经济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我们迎来了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创新突破期”。在过去,存在中央集权管制、官办金融、一条线监管、管制利率等情况,导致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低、计划性强、垄断性强,金融改革滞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现在中国金融面临从体制内向体制外、从官办金融到民办金融、从正规金融到非正规金融、从垄断到开放、从地下到地上、从线下到线上、从全国到区域、从单一到多层次、从纵向到横向、从条条到块块等多个变化。目前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汇率形成机制正在完善,人民币逐步实现国际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和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正在建立,以及民间金融、普惠金融发展,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深化金融改革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金融的供给侧改革是为国家改革战略实施提供支撑的。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蓬勃开展,在推动新产业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多元化建立从大到小、从宏到微的金融组织体系;需要建立可以实现直接和间接融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这样才能真正为未来新产业的形成、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融资平台、寻找新的机会。国家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目的是通过市场的建设、多层次的发展、资本市场的活跃,调动社会的各类资源,把各种资源聚集起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新的市场办起来,服务于国家战略。当然在市场建立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中等收入陷阱下的金融脆弱性,体制内金融风险,金融资源的需求与供给间巨大不平衡,区域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等问题正在聚集,这些都需要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从中长期分析,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中国地位在全球上升是没有任何异议的。从全球经济整个态势来看,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尤其欧债危机影响将趋于长期化,全球经济总体不振将持续。金融危机严重损耗了发达经济体的力量,欧债危机一波三折地冲击欧洲和美国;日本根本还未从上一次衰退中走出来;包括金砖国家的新兴经济体经济下滑,全球经济可能进入至少十年以上的低速增长甚至衰退。而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迎来了全球化时代,区域合作进程全面展开。1996-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地区区域合作发展迅猛,“10+1”、“10+3”、“13+5”(东亚峰会)、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等经贸合作机制相继启动。东亚崛起尤其是中国崛起的趋势改变着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世界重心逐步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在全球的力量收缩,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地位下滑,也加剧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未来10年,中国可能还是唯一有希望保持相对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只要我们走出为增长而发展的阶段,进入为发展而增长的阶段,利用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等战略,从未来中长期来讲,中国地位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

(作者/山东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胡金焱教授)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60810/Articel11002MT.htm


上一条:【人民日报】胡金焱:金融活水滋润实体经济 下一条:基地陈晓莉副教授代表国家级教学团队“金融专业教学团队”出席山东大学“十大新闻人物”颁奖典礼受奖

关闭